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 文 / 戊子在电视里或舞台上看残疾人表演的文艺节目,每每要被他们的身残志不残而感动。而感动之余,又很为他们的精彩表演叫绝。
春节联欢晚会上的《千手观音》舞蹈,不管是演员、舞美、灯光、道具……观众都给予了一致的好评。因为,人们惊讶的是:她们竟是一群聋哑人!就是说,她们的世界是无声的。然而,无声的世界并不能阻挡她们和着音乐的旋律,以手、以足、以身段、以眼神、以表情传达出优美的韵律与节奏,据说,这个舞蹈还曾经在世界上拿过大奖的。可以想象,她们的成功是多么的不易啊!
记得我还看过一名独腿的残疾人表演的独舞,叫《海鸥》,舞蹈是表现海鸥与风雨雷电搏斗的情景的。其中的高难度动作,就是一个健全的人要表演到那种出神入化的地步,也不知道要花去多少心血和汗水才能成功的。作为一个残疾人,其忍受的痛苦的巨大,就可想而知了,不知道是健康人付出的多少倍!因此,我常常为他们精彩后面的艰辛而感动甚至感叹。
人类以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,以唱歌表情达意,以舞蹈的意象演绎生活,应该说也起源于劳动,是在鲁迅“吭唷派”起源之说里面的。人类由简单的发音,到发明器乐;由简单的旋律到贝多芬的交响乐;由劳动的号子到复杂的表情达意……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探索与思考,演练与总结,终于将音乐与舞蹈发展到了今天的高妙与辉煌的程度。人们享受它,创作它,争相传播它。它在与人类共进的同时,又让人类得到多少美的熏陶和享受!
单说音乐吧。
它作为今人生活的娱乐之一,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。歌咏比赛,舞台演出,节日欢庆,电视、电台播放……哪里见不到音乐的身影?就更不消说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歌星们的赶趟子演出,与人们对他们的追捧与向往什么的了。
如今,追星与唱歌,似乎与生活档次的高低是直接挂上钩了的。因此,哪怕是休闲时,人们也是三五成群地拥往“歌城”“练歌房”,一直唱到声嘶力竭方肯罢休。不能当歌星,模仿歌星总是可以过把瘾的吧。特别是那些发烧友,除了在外面高歌外,家里还有很名贵的发烧音响让自己陶醉。陶醉之余,有的还自发地组织了乐队,除了自娱外,如果有人家婚嫁或店铺开张什么的,受到邀请后,他们便去为喜事营造气氛。吹奏一些诸如《纤夫的爱》《步步高》之类欢快的曲目;有人家丧葬,他们又沉重地插在送丧的车队中吹奏出一曲曲低回沉痛的哀乐,为生者传达出对死去的亲人的哀悼与追思。久而久之,人们只要远远地听到不同节奏,不同曲目的弦乐从街上划过,就知道是喜事还是丧事了。人们在工作之余,休闲生活已经达到很高的质量和水平了。
然而,近年来,街上的乞讨者似乎也不甘落后,他们将音乐派上了乞讨的用场。特别是残疾人乞讨者,几乎每天都能看到。他们残缺不全的畸形身躯或横陈于街市,或踽踽于路旁,其状惨不忍睹,其情哀苦凄绝。他们以收录机反复播放音乐的方式进行乞讨,有播放自编自唱的“哭坟腔”的残疾人,也有用二胡边拉边唱的瞽人盲者。然而,似乎仍然乞讨收获甚微.
去年,小城来了一对残疾乞讨人,一为重度残废,一为盲人。坐在自制的“小弹子盘车”上的是个左臂高位截肢、双腿也被截至膝盖的残疾人;后面的那个盲人则一手紧抓着作为“引路”的车把手,一手拿一个话筒,亦步亦趋地紧紧跟在“小车”后面。扩音器里播放着盲人吹奏的口哨歌,旷日持久地轰响在小城街道的上空。车上坐着的残疾人,不发一语,脸上也无半点装出的可怜相。然而,他们二人在街上的缓行却是那样地让路人感到惊悸、震颤、迷茫。
已经是农历十月初冬的季节,车上的残疾人却精赤着上身,用那只唯一的尚且缺失了中指和无名指的右手,奋力地,象划船一样,费力地撑动着座下的四轮小车。每用一下力,分明便能看到左断臂处那个碗口大的疤痕痉挛地一颤。遇到有人过来施舍,他便停下划动,脸上粲出感恩的笑。后面那个盲人便更加卖力地吹着口哨歌,作为整个行乞过程的音乐伴奏和招徕。
你仔细听盲人的口哨,你会发现,那旋律是多么的婉转悠扬。通过麦克风,却又是那般地凄凉悲怆。盲人微偏着头,努力地吹奏着当前流行的歌星们热唱的歌曲,亦步亦趋,是那般沉着、悲怆、渺茫。
初冬的太阳酡红着脸,躲躲闪闪地在高天上怔忡地注视着这对行乞的搭档,不置一词。只是间或一闪中,以不同的强光触摸着盲人那微微偏侧的脸庞,表达一下上天的眷顾和垂怜。
而盲人仿佛敏锐地感应到太阳公公的暗示,他哨音一转,立即吹出杨玉莹那支主打歌曲,《让我轻轻地告诉你》:
“让我轻轻地告诉你,天上的星星在等待,分享你的寂寞,你的欢乐,还有什么不能说。让我慢慢地靠近你,伸出双手还有我。给你我的幻想,我的祝福,生命阳光最温暖。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,我会告诉你,我有多真;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,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……”
太阳倒底有多高?盲人肯定不会知道。而天上星星有几颗?盲人就更是无法亲数了。然而,他却在用他的心声表达永远的未知的同时,表达他对施舍者的感恩,并试图以此沟通人与人的相互理解与关爱。
盲人那双萎缩深凹的眼眶不断地闪颤着,透着迷茫与痛苦。一鼓一瘪的两腮象一个被人们一捏一放的橡胶球,正在那里捏放出许多流行的歌曲来,他微偏着头,左手紧紧抓住“车把”,右手拿着话筒,支着感应世界的耳朵,不停地在那里吹着口哨歌。他在向路人倾吐着人生的不幸,人生的曲折,人生的无奈;以及人生的漫长、喜乐、悲欢;人生的伟大、渺小、艰辛、羸弱;人生的欲望、良知、淡泊、平和……
口哨歌渐行渐远,渐行渐弱;而我心灵的震颤却渐强渐重,几几要逼出滚动在眼眶里的烛泪来。
我不想因此而大谈特谈我所体会的有限人生,在商品化的年代里,在四处一遍“磨骨头养肠子”的打拼声中,在远比盲人作歌还揪心的世态中,其实我的心早已经麻木而疲惫了。对什么残疾人作歌,浪人作歌,常人作歌……都已经熟视无睹了。而惟有盲人作歌,却令我的心海如潮。过后很久,每每忆起此情此景,仍是难平热血的奔突。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良知未泯?
说实话,我除了当时给了盲人一点点施舍,我还有什么作为?我能有什么作为?
我记得,我当时退回到街沿坎上,一任十月的凉风戏弄着残疾人赤裸的上身,象其他的旁观者,目送着残疾人奋力地用尚存的残缺的右手,划动着载着自己,也牵引着同伴的四轮车渐行渐远;而惟有那尖利、凄切、婉转的口哨歌撕破初冬的冷风,渐行渐弱地慢慢消逝于远方……耳旁只若有若无地,然而又分明清晰地回响着:
“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,我会告诉你,我有多真;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,我会告诉你很多、很多……”
春节联欢晚会上的《千手观音》舞蹈,不管是演员、舞美、灯光、道具……观众都给予了一致的好评。因为,人们惊讶的是:她们竟是一群聋哑人!就是说,她们的世界是无声的。然而,无声的世界并不能阻挡她们和着音乐的旋律,以手、以足、以身段、以眼神、以表情传达出优美的韵律与节奏,据说,这个舞蹈还曾经在世界上拿过大奖的。可以想象,她们的成功是多么的不易啊!
记得我还看过一名独腿的残疾人表演的独舞,叫《海鸥》,舞蹈是表现海鸥与风雨雷电搏斗的情景的。其中的高难度动作,就是一个健全的人要表演到那种出神入化的地步,也不知道要花去多少心血和汗水才能成功的。作为一个残疾人,其忍受的痛苦的巨大,就可想而知了,不知道是健康人付出的多少倍!因此,我常常为他们精彩后面的艰辛而感动甚至感叹。
人类以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,以唱歌表情达意,以舞蹈的意象演绎生活,应该说也起源于劳动,是在鲁迅“吭唷派”起源之说里面的。人类由简单的发音,到发明器乐;由简单的旋律到贝多芬的交响乐;由劳动的号子到复杂的表情达意……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探索与思考,演练与总结,终于将音乐与舞蹈发展到了今天的高妙与辉煌的程度。人们享受它,创作它,争相传播它。它在与人类共进的同时,又让人类得到多少美的熏陶和享受!
单说音乐吧。
它作为今人生活的娱乐之一,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。歌咏比赛,舞台演出,节日欢庆,电视、电台播放……哪里见不到音乐的身影?就更不消说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歌星们的赶趟子演出,与人们对他们的追捧与向往什么的了。
如今,追星与唱歌,似乎与生活档次的高低是直接挂上钩了的。因此,哪怕是休闲时,人们也是三五成群地拥往“歌城”“练歌房”,一直唱到声嘶力竭方肯罢休。不能当歌星,模仿歌星总是可以过把瘾的吧。特别是那些发烧友,除了在外面高歌外,家里还有很名贵的发烧音响让自己陶醉。陶醉之余,有的还自发地组织了乐队,除了自娱外,如果有人家婚嫁或店铺开张什么的,受到邀请后,他们便去为喜事营造气氛。吹奏一些诸如《纤夫的爱》《步步高》之类欢快的曲目;有人家丧葬,他们又沉重地插在送丧的车队中吹奏出一曲曲低回沉痛的哀乐,为生者传达出对死去的亲人的哀悼与追思。久而久之,人们只要远远地听到不同节奏,不同曲目的弦乐从街上划过,就知道是喜事还是丧事了。人们在工作之余,休闲生活已经达到很高的质量和水平了。
然而,近年来,街上的乞讨者似乎也不甘落后,他们将音乐派上了乞讨的用场。特别是残疾人乞讨者,几乎每天都能看到。他们残缺不全的畸形身躯或横陈于街市,或踽踽于路旁,其状惨不忍睹,其情哀苦凄绝。他们以收录机反复播放音乐的方式进行乞讨,有播放自编自唱的“哭坟腔”的残疾人,也有用二胡边拉边唱的瞽人盲者。然而,似乎仍然乞讨收获甚微.
去年,小城来了一对残疾乞讨人,一为重度残废,一为盲人。坐在自制的“小弹子盘车”上的是个左臂高位截肢、双腿也被截至膝盖的残疾人;后面的那个盲人则一手紧抓着作为“引路”的车把手,一手拿一个话筒,亦步亦趋地紧紧跟在“小车”后面。扩音器里播放着盲人吹奏的口哨歌,旷日持久地轰响在小城街道的上空。车上坐着的残疾人,不发一语,脸上也无半点装出的可怜相。然而,他们二人在街上的缓行却是那样地让路人感到惊悸、震颤、迷茫。
已经是农历十月初冬的季节,车上的残疾人却精赤着上身,用那只唯一的尚且缺失了中指和无名指的右手,奋力地,象划船一样,费力地撑动着座下的四轮小车。每用一下力,分明便能看到左断臂处那个碗口大的疤痕痉挛地一颤。遇到有人过来施舍,他便停下划动,脸上粲出感恩的笑。后面那个盲人便更加卖力地吹着口哨歌,作为整个行乞过程的音乐伴奏和招徕。
你仔细听盲人的口哨,你会发现,那旋律是多么的婉转悠扬。通过麦克风,却又是那般地凄凉悲怆。盲人微偏着头,努力地吹奏着当前流行的歌星们热唱的歌曲,亦步亦趋,是那般沉着、悲怆、渺茫。
初冬的太阳酡红着脸,躲躲闪闪地在高天上怔忡地注视着这对行乞的搭档,不置一词。只是间或一闪中,以不同的强光触摸着盲人那微微偏侧的脸庞,表达一下上天的眷顾和垂怜。
而盲人仿佛敏锐地感应到太阳公公的暗示,他哨音一转,立即吹出杨玉莹那支主打歌曲,《让我轻轻地告诉你》:
“让我轻轻地告诉你,天上的星星在等待,分享你的寂寞,你的欢乐,还有什么不能说。让我慢慢地靠近你,伸出双手还有我。给你我的幻想,我的祝福,生命阳光最温暖。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,我会告诉你,我有多真;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,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……”
太阳倒底有多高?盲人肯定不会知道。而天上星星有几颗?盲人就更是无法亲数了。然而,他却在用他的心声表达永远的未知的同时,表达他对施舍者的感恩,并试图以此沟通人与人的相互理解与关爱。
盲人那双萎缩深凹的眼眶不断地闪颤着,透着迷茫与痛苦。一鼓一瘪的两腮象一个被人们一捏一放的橡胶球,正在那里捏放出许多流行的歌曲来,他微偏着头,左手紧紧抓住“车把”,右手拿着话筒,支着感应世界的耳朵,不停地在那里吹着口哨歌。他在向路人倾吐着人生的不幸,人生的曲折,人生的无奈;以及人生的漫长、喜乐、悲欢;人生的伟大、渺小、艰辛、羸弱;人生的欲望、良知、淡泊、平和……
口哨歌渐行渐远,渐行渐弱;而我心灵的震颤却渐强渐重,几几要逼出滚动在眼眶里的烛泪来。
我不想因此而大谈特谈我所体会的有限人生,在商品化的年代里,在四处一遍“磨骨头养肠子”的打拼声中,在远比盲人作歌还揪心的世态中,其实我的心早已经麻木而疲惫了。对什么残疾人作歌,浪人作歌,常人作歌……都已经熟视无睹了。而惟有盲人作歌,却令我的心海如潮。过后很久,每每忆起此情此景,仍是难平热血的奔突。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良知未泯?
说实话,我除了当时给了盲人一点点施舍,我还有什么作为?我能有什么作为?
我记得,我当时退回到街沿坎上,一任十月的凉风戏弄着残疾人赤裸的上身,象其他的旁观者,目送着残疾人奋力地用尚存的残缺的右手,划动着载着自己,也牵引着同伴的四轮车渐行渐远;而惟有那尖利、凄切、婉转的口哨歌撕破初冬的冷风,渐行渐弱地慢慢消逝于远方……耳旁只若有若无地,然而又分明清晰地回响着:
“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,我会告诉你,我有多真;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,我会告诉你很多、很多……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