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勉励自己努力以钉子的“挤”劲和“钻”劲提升自己
 :: Blog List ::
钉子 发表于 2008-9-12 0:50:18

{ 客户端 }

 

除了在Exchange Server的服务器端进行垃圾邮件的过滤,微软在客户端也同样提供了不同的过滤功能,以期与发挥用户的主动性,更好的提高垃圾邮件过滤的效果。与此同时,微软还将定期的为Outlook用户制定垃圾邮件更新,用户可以与同 Office 更新时一起更新垃圾邮件筛选。

 

一、配置 Outlook 反垃圾邮件选项

1)在 Outlook 中,单击“动作”菜单栏。

2)选择“垃圾邮件”,然后选择“垃圾邮件选项”

3)在“选项”中你要吧设置Outlook的垃圾邮件保护级别。

4)在“安全发件人”,“安全收件人”,“阻止发件人”中可以进行列表的操作。


二.配置 Outlook Web Access (OWA) 中反垃圾邮件选项

1)登录到 Outlook Web Access

2)单击“选项”。

3)确认是否启用“筛选垃圾邮件”

4)单击“管理垃圾邮件列表”。

5)  从“查看或修改列表”中选择相应的功能进行操作,如下图:

 


 

三.建议

 

1.       要与Exchange Server 2003配合使用,实现较好的反垃圾邮件效果。必须是Outlook 2003以上版本。

 

2.       因为阻止列表和安全列表都存储在用户的邮箱中,所以Outlook OWA是使用的是同一个列表。用户不需要重复维护。

 

3.       用户收件箱的垃圾邮件规则大小限制为不超过 510 KB,安全发件人列表和阻止发件人列表中包含大约 2,000 个条目。如果需要增加或是减少这个默认值,需要增加以下注册表值:
HKEY_LOCAL_MACHINE\System\CurrentControlSet\Services\MSExchangeIS\ParametersSystem\ Max Extended Rule Size
类型DWORD,值为允许的用户垃圾邮件规则的最大字节数

 

{ Exchange Server 2003 邮件过滤流程 }

   

在讨论了实际的部署之后,我们再回头来了解一下Exchange Server 2003中邮件过滤的流程。如下图:

 

 

 

Exchange Server在接收到外部SMTP连接后,首先使用“连接筛选”,检查对方IP,如果IP在“拒绝”列表中,将拒绝连接。如果IP 地址出现在“接受”列表中,则将邮件交给实时“阻止名单服务”过滤,如果在阻止列表中找到发送方服务器的 IP 地址,邮件将被拒绝。如果不在阻止列表中,则通过“连接筛选”。

 

应用连接筛选后,Exchange根据在“发件人筛选”中的发件人列表匹配发件人地址。如果找到匹配项,Exchange 将拒绝该邮件。如果通过“发件人筛选”,Exchange 根据已在“收件人筛选”中的收件人列表匹配收件人地址。如果发现收件人地址与筛选掉的某个电子邮件地址匹配,Exchange 将拒绝邮件。然后,Exchange 检查并筛选收件人是否在AD中。

 

应用收件人筛选后,Exchange 将检查发件人是否为空,如果符合Exchange 会根据您配置的选项筛选邮件。

 

在应用智能邮件筛选器之前应用发件人 ID 筛选器(如果已启用)。

 

如果邮件未被“连接筛选”、“收件人筛选”或“发件人筛选”筛选掉,将应用“智能邮件筛选”,对符合的SCL 分级阈值的邮件做相应的处理。

 

最后将邮件存储在用户的邮箱中,如果用户使用的是 Outlook 2003 OWAExchange将根据事先用户的邮箱存储会将邮件的 SCL 分级或是安全发件人列表的设置,将邮件存放在收件箱或是垃圾邮件文件夹中。

 

结语

 

通过上述的讨论,我们对Exchange Server 2003 SP2在垃圾邮件过滤方面有了大概的了解,当然,我们同样建议用户在使用Exchange Server 自身的垃圾邮件过滤的功能同时,有条件的话选择一些第三方的专业的反垃圾邮软、硬件(比如市面上的GFI、ORF反垃圾邮件系统及梭子鱼等反垃圾网关)来实现更好的过滤效果。另外,新版的Exchange Server 2007 SP1已经发布,升级到Exchange Server2007也将反垃圾邮件性能方面有较大的提升。

发表评论:

    昵称:
    密码: (游客无须输入密码)
    主页:
    标题:
Best view with 1024 x 768 pixel & IE 6.0.
About Me
Archives Categories
Replies List
My FriendLinks
Blog Info

Powered by Oblog.